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升学考试 > 自学考试 >

2015年高考考纲解读: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时间:2015-04-16 10:02来源: 作者: 点击:
2015年高考考纲解读: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2015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一个必考点。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
  核心提示:2015年高考考纲解读: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2015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一个必考点。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主要是指在...

2015年考纲解读: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一个必考点。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主要是)的能力。所谓“词语”,一是指常用词语,包括实词中的近义词、虚词和熟语;二是规范的词语,即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词。所谓“正确使用”,一是考查“使用”是否正确,二是在“使用”查。本专题只涉及辨析近义实词,弄清易混虚词。

1.考查重点是近义实词的辨析和使用,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常见的命题形式包括判断词语使用正误、选出使用恰当的一组词语的选择题,直接根据语境填空的主观题。

2.既有对实词或虚词的单独考查,也有将二者合并(或与成语三者合并)考查的形式,后者更趋成为主流。

3.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设题时,常故意把词语的意义曲解得似是而非,试题的迷惑性很大。

4.考查形式稳定,主要是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使用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

5.考查重点明确:一是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二是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不合语境等方面。

6.语料均选自报刊中的时事热点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时代感强。

7.要注意熟语和实词、虚词的综合考查。

【重点、难点剖析】

一、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

1.弄清词义的侧重点

近义词有一个特点:基本上有相同的语素,同时也有不同的语素。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把握各自的词义侧重点,才不会用错。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①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如“场面”与“局面”都指“在一定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情况”;但“场面”重在指“一定场合下的情况”,而“局面”重在指“一个时期内事情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形势”。

②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如“沉思”“深思”“寻思”这一组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的意思,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再如“扩大”与“扩充”都有“向外发展”的意思,但“扩大”重在“由小到大”,“扩充”重在“增长充实”。

③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方面。如“陡峭”与“峻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冷僻”和“冷落”,前者重在“偏僻,不熟悉”,后者重在“不热闹,不热情”。

2.把握词义轻重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如“敬佩”与“敬仰”都表示敬重之意,但“敬仰”有仰慕意,程度更重。

“诬蔑”和“诬陷”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再如:“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如“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3.辨明词义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词义范围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留同析异,确定词语的适用范围,来推断正确的选项。如“时代”与“时期”、“边疆”与“边境”、“局面”与“场面”、“年龄”与“年纪”等。例如:“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如“寺院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有上千岁。”“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如“您这把年纪了还带头干活,我们这帮小青年哪敢怠慢?”再如“天气”和“气候”,前者指“大气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变化现象”,后者则指“在较长时期内概括出来的气象特点”。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还表现在有的词是指事物的集合体,有的则是指事物的个体,前者如“河流”“书籍”“树木”,后者如“河”“书”“树”。

(二)从色彩方面辨析

词的色彩意义主要是指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有些词在指称客观事物或现象时表明了人们对该事物或该现象的爱憎、褒贬等感情,这就是词的感情色彩。例如:“果断”、“决断”、“武断”都有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的意思,但“果断”是褒义词,“武断”是贬义词,“决断”是中性词。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所特有的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例如:“诞辰”与“生日”,“商榷”与“商量”,前者用于书面语,后者用于口语。不过,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有时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也是可以活用的,比如褒词贬用、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谐词庄用等等。这些都属修辞方面的问题,兹不详论。

1.把握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利于正确使用词语。例如:“成果、结果、后果”都有结局之意,但“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为褒义词(带有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后果”往往指不好的结果、坏的结局,为贬义词(带有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结果”无什么褒贬的意义,为中性词。再如:鼓动(褒义词)、发动(中性词)、煽动(贬义词);称赞(褒义)、奉承(贬义)。

2.区分语体风格

语体指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

例如:“见面”用于口语,“会见”用于书面语;普通话叫“玉米”的,不同地方分别叫“棒子、包米、包谷”等;生活中说“土豆”,在植物学中称为“马铃薯”;在公文中常用的词语,如“教正、奉托、笑纳、承蒙、兹、拟”等在其他文件中就不常用。这样的近义词,或庄或谐,或文或白,或雅或俗,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作用。

(三)从用法方面辨析

1.词语的搭配习惯不同

在语言运用中,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例如:

①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②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

③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

2.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

例如:①阻碍——障碍:“阻碍”是动词,如“阻碍生产”;而“障碍”是名词,如“排除障碍”。

②壮大——强大:前者为动词,如“壮大声势”;后者为形容词,如“强大的动力”。

③精华——精彩:“精华”是名词,如“全书的精华”;“精彩”是形容词,如“精彩的故事”。

④公然——公开:两个词语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可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可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

⑤不齿——不耻:“齿”本为名词,指牙齿,在这里“齿”是动词,有“说到、提及、并列”之意。“不齿”指不与同列,表示鄙视。

“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如“人所不齿”。后边一般不接其他词语,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词语前加“于”,构成“不齿于……”。如“不齿于人”等。而“耻”是个形容词,有耻辱、羞愧的意思。在词中“耻”具有意动用法,有“以……为耻”的意思。“不耻”前边不能加“所”,后边可直接接其他词语,构成“不耻××”,表示“不以××为耻”的意思。

3.适用的对象不同

例如:①爱护——爱戴:前者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而后者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②抚养——奉养:前者用于长辈对晚辈,而后者用于晚辈对长辈。

【方法技巧】

1.辨别语境含义法

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选择恰当词语,先把握语境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坦承、坦陈)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坦承,坦白地承认;坦陈,坦率地陈述。从语境看,作为该市负责人是在说明和交代本市存在的问题,有承认事实的意思,因而用“坦承”较为恰当。

2.留同析异比较法

近义实词辨析主要是弄清近义实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近义实词的特点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留同析异,仔细辨别,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细微差别。

例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都有装饰、打扮的意思,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化妆”就是打扮,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3.习惯用语联系法

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不能通过语素比较鉴别,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一个。

例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的意思。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中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我请他帮忙,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根据语境应选“犹豫”。

二、正确使用虚词 

常考的虚词有连词、介词和副词,在使用时的错误类型具体如下:

(一)连词

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高考主要考查关联词的用法。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组成部分,由连词、副词充当。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常存在如下错误:

1.错用关联词语

例:①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斗鸡,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②尽管学习怎么紧张,他还坚持天天锻炼身体。(“尽管”和“不管”是不完全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你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得不易。(“只有”与“才”搭配,所以应把“就”改为“才”)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例: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二)介词

介词用于名词、代词或短语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等。介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有:

1.滥用介词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啰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

例:①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在”是多余的,应删去)

②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从……里”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2.误用介词

(1)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

例:①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给”)

②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

(2)介词同后面的介词宾语不搭配

例:①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里搬出来。(错用“将”,使前后文不搭配。“将”应改为“从”)

②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根据”不能同“大熊猫”搭配,应改为“根据大熊猫的习性”)

(三)副词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语气等。它可作状语,有些能起关联作用。副词使用的常见错误:

1.不明词义,该用甲(副)词而用了乙(副)词。

例:①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员工。(“更”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两个经理既然“一样”,就不能用“更”,可改为“很”)

②刚刚厂里开会,你参加了吗?(混用了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应改为“刚才”)

2.错把副词当形容词用。

例:①行军途中,碰到了一件很猛然的事情,首长及时调整了作战方略。(“猛然”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突然”)

②元朝政府曾一度把一些秘密结社改变为公然的组织,使他们的活动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公然”改为“公开”)

3.多重否定运用错误

运用多重否定时,如果不小心,就会把话说反。

例:①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就是“大家都承认”,应去掉后一个“不”)

②难道能否认雷锋精神在现代社会过时吗?(三重否定:“否认”是一次否定,“过时”也是一次否定,反问语气又是一次否定,想强调“雷锋精神在现代不过时”,但说反了,应在“过时”前加一个“不”,或把“否认”改为“承认”)

4.注意时态,正确选用表示已然、未然的副词。

例: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再”改为“又”,因为“了”表示已然语气)

【特别提醒】

1.把握词性,区分用法

不同的词性意味着具有不同的语法特点和功能,在选择使用时可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结合近义词语的词性进行辨析。如“固然/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作连词外,还可作副词。例如:

①这样办固然稳当,但是太费事。②他很爱那只小狗,小狗也诚然可爱。

2.照应对象,分清场合

正确使用虚词,还应从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例如表谦敬的副词、易混介词“对”“对于”即可由此区分。

介词“对”和“对于”的区别,前者适用范围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可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用“对于”。“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而“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

3.摆正位置,对应搭配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1)关联词语的位置由分句主语确定。(2)关联词语多成对出现,如句中只出现一个,应仔细判断是否有遗漏。

4.看清句式,辨明关系

虚词的使用与句式有密切的关系,有的虚词只能用于肯定句,而不能用于否定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陈述句,而不能用于疑问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常式句,而不能用于变式句。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先看清句式的特点。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例如:“尽管”表示让步关系,所引分句内容真实,“不管”表示条件关系,所引分句内容虚构;“从而”表示因果关系,“进而”表示递进关系。

三、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如“文不加点”用来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是一个褒义词,而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挖墙脚”是指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抢走生意,并不是真的去挖人家的墙。又例如: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量入为出”指依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限度,而不指“在家”和“出门”。

【特别提醒】

抓关键词,抓比喻义。避免望文生义的方法首先是抓关键词。例如:屡试不爽,爽,差错。多次试验都不错。再例如:间不容发:间jiān,中间。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其次要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例如:方枘圆凿záo,方榫头,圆卯眼,两下里合不起来。比喻两者格格不入。再例如:和盘托出,原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都托出来。原来比喻毫不保留地全都拿出来。后来比喻毫不保留地说出实情。

四、褒贬误用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要注意辨析。

【特别提醒】结合语境,体会褒贬。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并不是唯一的、固定的,可能因语境的变化而存在差异。

有些成语或贬义或中性,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如“标新立异”——(中)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贬)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闭门造车”——(中)原指只要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也符合标准;现多作贬义,比喻凭主观想象处理问题。“登峰造极”——(中)比喻成就达到最高境地;(贬)比喻达到极点,多用于坏人。

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或褒或贬,两义共存。

如“咄咄逼人”——(褒)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向上;(贬)盛气凌人,气势汹汹。“呼风唤雨”——(褒)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贬)反动势力的煽动。

五、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巧夺天工”是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只能用于人工制作的东西,不能用于本来就是自然的东西;“豆蔻年华”只能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而不能用于男子。又例如:

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句中用于比喻“烦恼”,属于用错对象。

【特别提醒】弄清对象,注意搭配。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比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比翼双飞”“相敬如宾”只能用于男女或是夫妻之间,“一挥而就”“倚马可待”“洛阳纸贵”“江郎才尽”等只能用于写文章或是文学艺术之中。

六、不合语境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其所在的语境不协调,甚至出现逻辑错误。例如: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驶,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安步当车”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使用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走速度缓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现出的是一种闲适平和的心情。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该成语与所在的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又例如:

领导者应该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例句中“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事先”显然与“出现之时”矛盾。

类似的还有“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几何时将大展宏图”“问题未发现前就应防微杜渐”“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成绩下滑”等。

【特别提醒】紧扣语境,寻找矛盾。辨别成语运用的正误要注意从具体的语境出发,这里强调的语境主要是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语境不合的现象。例如:

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谈笑自若”指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很明显,坐在月夜的树下,属于比较平常的情况、平常的环境。这就犯了不合语境的错误。

七、自相矛盾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例如:“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这里如用原意,则与“沿着江边小道”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意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意矛盾。

【特别提醒】

1.在运用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盾。

2.每个成语在句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语法功能,如果对此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八、重复赘余

在辨析句中熟语使用正误时,要注意分析整句的意思,查看词义是否与句子重复,或者赘余。如“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的声誉”一句中的“贻笑大方”本身就含有被动义,即让内行人见笑,因此,“被人”属多余。

【特别提醒】

在句子上下文已有与成语相同意思的表述,导致成语语意和上下文语意重复。容易重复赘余的成语(括号内的词赘余,应删除)有:

(正)方兴未艾      难言之隐(的苦衷)

(对自己)妄自菲薄  (人民)生灵涂炭

(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显得)相形见绌

(感到)习以为常  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故意说得)闪烁其词  (目前的)当务之急

(难得的)空谷足音

九、谦敬错位

成语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有些已经深刻打上古代礼仪文化的烙印。它们有的只用于向对方表敬,有的只用于自我示谦。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失当。例如: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不耻下问”指的是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归纳总结】有些成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这点涉及语言得体问题,往日常生活中尤显重要。

常见的谦辞有: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见、不情之请等。

常见的敬辞有: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

十、搭配不当

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与前后词语的搭配得当与否问题。例如:

(1)同心同德、深思熟虑只能作谓语,不能带宾语;津津乐道、耳濡目染、司空见惯、漠不关心等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不约而同只能作状语。

(2)望其项背、同日而语、等闲视之、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善罢甘休等成语不能用在肯定句中,只能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特别提醒】一个词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方式,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