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核心突破:掌握“三重比对”法
时间:2015-03-06 11:30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核心提示: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核心突破:掌握“三重比对”法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用好“三重比对”。一、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
论述类文本核心突破:掌握“三重比对”法
一、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的现象。 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边练边悟 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2014·安徽卷第1题B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原句: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比对结果:(×) 理由: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偷换概念。 2.选项:(2014·广东卷第12题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原句: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 比对结果:(×) 理由:原文是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到了选项中没有“优秀的”限制了,无形中扩大了范围。 3.选项:(2013·安徽卷第1题A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比对结果:(×) 理由:原句是“不表达”,选项是“不充分表达”,程度显然是不同的。 4.选项:(2013·安徽卷第2题D项)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原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 比对结果:(×) 理由:原句是说“并无很大区别”,选项中成了“有本质差别”,表达与原文不一致。 5.选项:(2012·山东卷第6题A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句: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比对结果:(×) 理由:选项删去了原句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6.选项:(2012·江西卷第7题C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原句: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对比结果:(×) 理由: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 二、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边练边悟 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7.选项:(2014·湖北卷第6题D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原句: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因果关系不成立。原句两部分构成了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8.选项:(2014·天津卷第7题C项)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原句: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是它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而不是因为它“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选项属“因果失当”。 9.选项:(2013·四川卷第7题B项)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原句: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强加因果,“标新立异”不是取得成就的原因,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吴门画派也没有取得“最高成就”。 10.选项:(2012·辽宁卷第1题C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原句用的是“不管……”,选项用“只有……才能……”表述,这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 11.选项:(2012·北京卷第14题A项)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原句: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根据原句,选项中“如果……则……”的假设推导关系不存在。 三、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边练边悟 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2.(2014·大纲全国卷第6题B项)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原句: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 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在文中没有根据,属无中生有。 13.选项:(2014·广东卷第12题D项)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原句: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只有……才……”逻辑关系表述过于绝对化。 14.选项:(2012·四川卷第7题D项)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原句: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推断不合事理,属臆想。 15.选项:(2011·天津卷第8题C项)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 原句: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该项推断与原句中的第二句说法矛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