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自学考试 >

北宋时期的家训 邓高峰

北宋时期的家训 
 
邓高峰   家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 生动体现。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训诫和教诲,家训在修身齐家、为学从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国家和社会也有着重要影响。从 《尚书》《左传》中记载的先王或名臣的遗言,到明清时期的《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我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自北宋以来,家训呈现繁荣,不仅数量大 增,而且内容丰富。从帝王将相、朝廷重臣到普通官吏、儒者学人,常常通过家训来教育子孙。本文撷取北宋家训之鳞爪,睹训育之谆谆,思教化之殷殷。   慈母家训 母仪高风   母亲在家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慈母的恩德也往往令子女终身难忘。历史上,许多名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慈母的言传身教。但在封建社会,妇女无权接受正式的教育,因此,她们留下的能够见诸文字的家训少之又少,其内容只散见于各种书籍中。但北宋欧阳修的著名祭文《泷冈阡表》,却生动地记述了母亲郑氏对自己的教育,其中的内容可谓一篇感人的慈母家训。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是真宗咸平三年进士,步入仕途后任地方判官,主管刑狱,大中祥符三年病故于任上。他勤政敬业、为官清廉,死后不留家产,这无 疑影响着作为妻子的郑氏。在父亲去世后60年、欧阳修任青州知州时,他将精心修改的墓表刻于父亲墓道前的石碑上。墓表盛赞父亲的孝顺与仁厚,也追念慈母对 自己的教育。   表文开头,欧阳修记述说,父亲去世后母亲“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寥寥数语,母亲自食其力、教子成人的高风亮节 扑面而来。接着,欧阳修回忆起母亲以父亲为榜样教育自己的话:“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 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这里,母亲首先告诉儿子,父亲具有“廉而好施”“不使有余”,不 受钱财拖累自身的品质,然后告诉欧阳修在“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的困难中守节的原因,那就是对孩儿欧阳修的期望。之后,母亲又以父亲的孝顺和仁厚教育儿 子:“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她告诉欧 阳修,你父亲“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 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父亲“心厚于仁”,母亲以此教育儿子努力践行:对父母,“养不必丰,要于孝”;对他人,“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 仁”。殷殷教诲令少年欧阳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欧阳修在墓表中又谈到母亲的家世和品格。出身“江南名族”的母亲,“恭俭仁爱而有礼”“治其家以俭约”。当家境富裕后,她持家依然“不使过 之”,并告诉欧阳修“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当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时,她依然“言笑自若”地对欧阳修说:“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 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这是一个出身名门的母亲的俭朴与豁达。   欧阳观死去时欧阳修才4岁。可见想见,母亲对他的这番教诲无疑会深深影响其一生的为人和为官。步入仕途的欧阳修,官至北宋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一生仕途崎岖,但母仪高风和谆谆教诲令他一生永志不忘。   名儒家训 语重心长   宋代重文化、兴科举,因此名儒、学者众多,相应地,其家训也多。   大儒邵雍说:“可肖子孙,振其家门;不肖子孙,破败家门。”因此,他在《戒子孙》中详述善与不善、吉与凶的道理,教育后辈“目不观非礼之色,耳 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礼之言,足不践非理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黄庭坚在《家戒》中通过富贵之家、显赫之族由盛 到衰的变化以及历史上和睦家庭的事例,告诫儿子“力道问学,执书册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并期待“吾祖敦睦当自吾子起”。邹浩以老子“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道理教育儿子,“尊六经以为本,博群籍以为枝,可取者友,可奉者师。孝弟忠顺之端,笃诚充扩而弗移”。胡安国告诫当官的儿子要 以范仲淹、司马光等人为榜样,“为政必以风化德礼为先,风化必以至诚为本”“当一日勤如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若不事事,别有觊望,声绩一塌了, 更整顿不得,宜深自警省”。   宣和年间编修、江西诗派著名诗人 吕本中,出身于北宋显赫家族,其《童蒙训》三卷,是为家塾编定的课本。书中以大量著名政治家、理学家、诗人的言论和事迹为线索,从修身治学、写诗著文、待 人接物、为官处世等多方面来训育子孙。笔者读之,有两处感到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其一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无好人”之说,吕本中引用祖父吕希哲的话说: “世人喜言‘无好人’三字者,可谓自贼者也。”意思是说,认为这世上没有好人的说法,是自己伤害自己。接着,吕本中引用包拯知开封府时的故事来证明这个说 法的错误。当时,有一个人寄存于一个百姓家里百两白金,但寄存人死了,这个百姓就把这百两白金还给寄存人之子,而不知情的儿子却不肯接受,这个百姓只好请 求包拯将其子叫来奉还钱财。这人来后依然说不知此事,不肯接受。对此,吕本中的祖父说:“观此事而言无好人者,亦可以少愧矣。人皆可以为尧舜,盖观于此而 知之。”意思是说,那些说没有好人的人,看到这个事也多少感到一点惭愧了吧。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尧舜那样的人物,从这件事就可以知道了。这个故事对于 今天那些感叹世上没有好人而自己又不去做好人的人,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育案例。其二是关于为官。《童蒙训》提出,当官要清正廉洁,“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 有”,意思是当官不能明哲保身,可以因公得罪人而获罪,但不能以权谋私而获罪,否则,“所得至微,所丧多矣”;当官还要做事谨慎“既自廉洁,又须关防小 人……以防中伤”;当官要诚实慎始,不为奸诈“百种奸伪,不如一实;反复变诈,不如慎始;防人疑众,不如自慎;智数周密,不如省事”。这段论述,对于今天 的廉政建设,无疑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责任编辑:86zhaok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