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臣家训 以严治家
宋代尊孔崇儒,倡导“文德致治”。深受儒家“修齐治平”文化熏陶的臣吏们,信奉“内圣外王”之道,注重礼义廉耻、廉洁奉公。在其家训中,他们同样要求子孙廉洁做人、清正为官。北宋时的范仲淹、包拯、司马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被朱熹誉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为相一朝,他“举擢俊良,扫除娇魅”;知开封府,他整顿机构,剔除弊政;离开京师,他开办义庄,赈济 穷人。所制家训是一篇《百字铭》,内容是:“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仪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 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家训 朗朗上口、通俗易记,至今仍在教育和影响着范氏后人。他的几个儿子均能遵从父训,尤其是两度出任宰相的范纯仁,《宋史》载,他“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 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
一生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刚正不阿的包拯,其家训仅有37字,但字字凛然、句句铿锵,读之,刚正之气扑面。其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 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其下,包大人又作出十四字要求:“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在那个宗 法社会里,被开出族籍、死后不得葬入祖坟可谓奇耻大辱,“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包拯划此红线,对子孙施以高压,可谓用心良苦。今天,无论你是否为包 青天的后人,走进开封包公祠,拜读此训,相信你的心灵都会为之而震颤。
为政于北宋四朝的司马光,集家训大成所著《家范》一书,系统阐述了家庭伦理、治家方法、修身处世的道理,其中有现实意义的精华很多。例如,为人 父者,要“爱子教之以义”;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为人子者,则应知孝为天经地义和行为准则。对于那些只知为子孙积累财富而不知教 育他们的人,司马光更是深刻警示:
“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为什么?因为这些为子孙着想的人,“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 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但他们“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以至于“子孙自幼及长,惟知有 利,不知有义”,“奢靡游荡”,散尽家财,反过来再耻笑祖上愚蠢。这段话,对于今天那些“官二代”、“富二代”的家长们,其教育意义可谓大矣!
司马光写给儿子的《训俭示康》更是一篇家训名作。文章开 头,司马光就告诉他“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不喜华靡”“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 病”。对于当时的奢靡之风,司马光痛心地说:“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他提醒儿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 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所以,“俭,德之共也”。相反,“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 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所以,“侈,恶之大也”。文中结尾,司马光要求儿子:“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 俗。”
“家训”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边让传》,开封人蔡邕在推举贤才边让时,说他“髫龀夙孤﹑不尽家训”,意思是边让幼年失去父母,没有得到父母 很好的教诲,由此可知古人对家训的重视。古代家训有其封建性糟粕,但也有为人处世、读书治学、立志成才、和睦亲邻、为官从政、经邦济世等方面的精华。今 天,我们应该吸取古代家训中的有益成分,以此推进新时代条件下的家风建设。
(责任编辑:86zhaokao.cn) |